多元槟榔移动版

主页 > 技术共享 >

“综合防控技术”有效改善槟榔黄化症状

一、槟榔产业概况

海南是槟榔的主产区。近年来,随着槟榔深加工水平和消费量不断提高,生果交易价格上涨,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种植槟榔的积极性。槟榔栽培面积和种植规模迅速增加。2016年槟榔全产业产值已超过300亿元,每年市场增速30%以上,海南槟榔已成为海南产值第一的热带经济作物,2017年海南槟榔种植年收入超过80亿元。

2016年度海南槟榔鲜果交易价格呈低开高走高收尾态势,到厂价以4.9元/斤开局(8月4日),以9.0元/斤收尾(12月31日),平均价格8.43元/斤,最高达到10.78元/斤。

2017年度海南槟榔鲜果交易价格呈高开高走高收尾态势,收购价以8.37元/斤开局(8月2日),最高达到11.6元/斤,2017年度平均价格近10元/斤。

二、海南槟榔种植现状

1、种植面积

2017年海南槟榔种植面积超过157万亩,收获面积超过101万亩,槟榔种植面积仅次于橡胶,但产值已经超过橡胶,成为海南第一大热带经济作物,是海南农业支柱产业。

海南山地槟榔占总种植面积的42.2%,坡地槟榔占37.8%,平地槟榔占20.0%。槟榔种植结构为分散种植,集中度低,小规模槟榔园占槟榔总种植面积的比例超过90%。

2、产量

海南槟榔的种植管理模式决定了槟榔产量状况。总体产量较低,平均单株产量5~6斤,而槟榔理论上的单株产量最高可达百斤,实际上有个别小规模槟榔园平均单株产量达到50斤。海南各地槟榔的产量也有较大差异,单株产量从不足1斤到50斤不等,大部分地区的槟榔单株产量不足10斤。乐东的槟榔平均单株产量最高,管理较好的槟榔园平均单株产量可达到30斤左右;其次是三亚、保亭等南部地区和琼中、定安等中部地区;平均单株产量最低的是东部的万宁和琼海。

长期以来,虽然槟榔的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粗放管理和广种薄收造成是槟榔种植的劳动成本比例偏大,相对收益减少。因此,增加海南槟榔总体产量的关键不是扩大种植面积,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产量低的原因

(1)“重收轻管、靠天吃饭”的粗放化管理模式

(2)槟榔园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3)种植管理技术缺失

(4)黄化病的危害

(5)病虫害的滋生蔓延

(6)土壤酸化及土壤养分结构的破坏

(7)降雨、台风、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影响

三、应用科学技术提升槟榔单株产量

2017年1月,多元公司根据对海南槟榔种植调查的结果,针对目前槟榔黄化现象严重及产量偏低的问题,在保亭县热作中心和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4种技术实施方案,并在海南省保亭县3个乡镇和1个农场分别选取了共4个槟榔园面积310亩进行试验。技术试验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不同技术方案实验实施对比探索出一套能有效防控槟榔黄化病及提升产量的槟榔种植管理技术成果。

试验实施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不仅有效控制住了槟榔黄化现象,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了热科院品资所、环植所、椰子所以及海大、省土肥站、省植保站等科研院所专家对产量提升方案的技术给予指导和评价。经过一年的试验,总结出一套针对槟榔黄化现象有效的防控技术措施,为广大槟榔种植户提炼出一条增产增收的技术路径。

图1 试验槟榔园位置

四、绩效分析

(一)土壤养分含量改善

试验园槟榔园土壤总体呈酸性,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为低水平,轻度和重度发病的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未发病园,保亭槟榔园土壤速效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均处于低水平。

项目实施后,从土壤检测结果来看,槟榔园的土壤营养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的pH得到提升。土壤有机质(OM)含量均有所改善,说明经过实施有机肥和配方肥对土壤改良效果比粗放式管理效果明显。土壤养分含量中,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三种营养成分也有所改善,相比试验前的土壤营养结构,为槟榔生长提供了所需的N、P、K等元素,从而促进槟榔叶片的生长及生果的产量提升。土壤肥力的改良需要过程,槟榔树树龄在10年以后就进入丰产期,在长期不管理的情况下,土壤环境差、树势弱、产量低以及槟榔树的抗疫能力下降等问题的改善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性的生产投入和管理。

(二)黄化现象好转


1、试验前的问题

试验槟榔园在实验前均存在许多问题。粗放管理的方式,槟榔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生产投入方面基本未施肥,园内出现病虫害,没有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槟榔是喜温高湿的热带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水分的补给非常关键,而大部分槟榔园均靠自然降雨补充水分;在采收季节,为了方便采摘生果的操作,园内经常使用百草枯等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这些使得槟榔生长的土壤贫瘠,土壤的养分含量不能满足槟榔生长所需,尤其是在采收季后的树体恢复、开花坐果期等阶段的营养所需;长期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作业,植被破坏严重,土壤失去保护,绝大部分水分从地表流失,造成槟榔园大量水土流失,在干旱季节,槟榔所需要的水分却得不到满足,槟榔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除出现叶片黄化现象外,不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导致红脉穗螟、介壳虫以及椰心叶甲和芽腐病等病虫害蔓延,影响槟榔的生长,甚至因防治不力出现部分植株死亡的现象。

2、试验实施后槟榔生长

在按照技术方案实施后,槟榔园的生长环境、槟榔树的长势、叶片生长、土壤营养结构、水分补给、花果期的保花保果以及病虫害的侵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明显的改善。其中,有两个试验园共计150亩的槟榔叶片黄化现象基本消失,叶片颜色浓绿;另外两个试验园的黄化现象明显改善,从重度感染转变到轻度感染,槟榔树体营养得到提升,其树势有了明显的改观,槟榔树叶片黄化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发病株黄化症状消失,新抽生叶片一片比一片宽大厚长,叶片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发病后久未抽生新叶的植株在施药后抽生出新叶,新抽生叶片也较以前抽生的叶片大且厚,叶色浓绿,所抽穗花序也处于正常状态。对比周边参照园,没有采取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在采果期还使用百草枯等除草剂进行全园除草,从槟榔树的生长情况来看,黄化的现象并未有所好转,园内的红麦穗螟等虫害非常严重。

 

(三)产量分析

技术方案实施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保花保果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生产管理,槟榔园的土壤营养结构得到改善,槟榔树体的长势得到有效恢复,各槟榔园的产量相比上一年均呈现增长,整体比2016年上涨28.1%。其中,试验园3产量增长最为明显,增长了34.8%,主要是在技术实施的基础上,园内发现有椰心叶甲、红麦穗螟等虫害时,及时进行了虫害防治,有效的控制了虫害对槟榔产量的影响。其他3个试验园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技术方案对单株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高的单株产量提升了3.1斤,其次是1.9斤。2017年槟榔生果价格行情是历来最好的一年,从七月底以8.2元/斤开市以来一直处于高位,最高时达到了11.6元/斤,产量提升幅度大的技术方案除去每株投入成本外,每株增加了15.3元的利润。

因此,在槟榔市场比较好的情形下,槟榔的种植管理是值得投入的,而且应根据具体情况优选适合的技术方案,还应考虑应对台风、暴雨、高温、虫害等自然因素影响槟榔产量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

2、提供劳务就业岗位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在管道工程建设、施肥施药等生产管理上均给试验园周边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在劳务用工过程中,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槟榔种植管理工作中,间接式的给用工农户进行了培训。共计雇佣劳务用工11次,提供263人次的劳务用工岗位,总计支付劳务用工工资37万元,人均发放工资1404元。

3、培训

在本次项目实施过程中共举办了三场现场技术培训观摩会和一场会场理论培训会,共计培训农户313人次,包括保亭县9个乡镇和2个农场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槟榔种植户。发放资料600套,邀请了共计11人次专家到作技术培训。成体系的槟榔种植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槟榔种植户的农业科技意识,使槟榔种植户更全面了解槟榔黄化病的发病症状和病虫害危害的症状,掌握槟榔园的标准化管理、槟榔高效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的应用,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五、产量提升解决方案

多元公司秉持“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服务农户”原则,持续并努力通过的与科研院所合作、整合产业资源、引入金融资本,推进海南槟榔产业化发展。在当前产业发展迅猛及市场行情持续高涨的前提下,提升单株槟榔产量是广大槟榔种植户增产增收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总结一套可推广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再结合槟榔园的实际情况加强生产管理和突发情况的应对,能有效改善槟榔的生长环境,提高槟榔树的抗疫能力,从而提升产量。

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对现有槟榔栽培技术的研究,我们认为槟榔是有生命的植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加强槟榔的生产管理,尤其是针对当下总所周知的“槟榔黄化症状”,只有采取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才最有可能得到改善,让槟榔树恢复长势,提高产量。“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采集土样分析槟榔园土壤中pH值、有机质、N、P、K等重要指标以及中微量元素含量情况,对槟榔园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施肥配方及方法。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加大有机肥施肥力度,提高土壤肥力状况,改善土壤营养结构,提高槟榔树体营养,同时根据槟榔不同物候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根据《成龄槟榔物候期栽培月历》的管理办法,槟榔园全年应进行三次测土配方施肥。

1、养树肥

在采果结束后施,目的是使槟榔树在采果后能及时得到养分补充,促进采果后的树势恢复以及其后的花芽分化,为下年的开花结果打下基础。此期施肥可有效提高槟榔植株的抗病防寒能力,有利于槟榔安全过冬。

2、壮花肥

在佛焰苞露显现时施肥,施肥时间通常为2月中旬~下旬,此时槟榔的花苞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本次施肥以氮、钾肥为主,目的是促进花苞正常发育,并使叶片正常生长。在施用壮花肥时,可适当配施硼肥等微量元素以保花保果。

3、壮果肥

在槟榔生理落果结束时,通常为6月中旬~下旬施用,此时槟榔处于果实的迅速膨大期,也是一年抽生叶片的旺盛期,对氮、钾的需求迫切。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槟榔相对其他作物来说病虫害较少,但有几种重要的病虫害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会造成槟榔园大量减产,绝收和树体死亡。大多数的槟榔种植户对槟榔主要病害认识不够,不注意预防,槟榔常见的病害有槟榔黄化病、果腐病、芽腐病、炭疽病、细菌性条斑病、煤烟病、茎基腐病、大茎点霉叶斑病、镰刀菌根腐病、泻血病、褐根病、藻斑病。会造成严重减产和死亡的病害主要是槟榔黄化病。其他一些病害在槟榔园内不会造成严重减产,只有在特别的条件下才会流行,如芽腐病在发过涝害后,槟榔的生长点被洪水浸泡过后才容易大面积发生,炭疽病一般在雨季时间特别长、槟榔园湿度特别大才容易发生;细菌性条斑病在较重要寒害过后容易流行。

危害槟榔的害虫主要有椰心叶甲、红脉穗螟、二疣犀甲、基斑毒蛾、椰圆蚧、椰花四星象甲、黑刺粉虱、矢尖蚧、螺旋粉虱、腹钩蓟马、蔗根土天牛、红棕象甲等。以上害虫在槟榔园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主要是椰心叶甲和红脉穗螟,在海南各地的槟榔园都有发生。椰心叶甲主要危害未展开心叶,植株受害后期表现部分枯萎和褐色顶冠,造成树势减弱后植株死亡。红脉穗螟主要以幼虫食害槟榔的花穗果实及心叶,花穗受害最严重,幼虫在槟榔未展开的花穗上取食,花穗展开后会大量危害小果,造成落果;另外,槟榔的生长点部位,造成植株死亡。

槟榔病虫害导致树势早衰,果实外观品质下降,从而降低槟榔产量,影响整个槟榔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槟榔病虫害的防治,防治要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槟榔果采收结束后结合根外追肥及时进行一次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业,对槟榔黄化病、炭疽病、细菌性条斑病,椰心叶甲、介壳虫等病虫进行有效预防。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

通过先进的现代农业管理方法能够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农业技术中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不仅能解决作物的灌溉问题,同时通过水肥一体化的技术提高肥效,有利于槟榔的充分吸收。槟榔是幼苗及时浇水提高成活率,成龄树浇水有利于早开花,提高座果率,促进幼果生长,促进增产增收。在槟榔园运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可有效解决坡地槟榔园缺水的问题,而且节水节能,还能够在不平坦的地形上也能有效灌溉,可溶性肥料也可以通过滴灌来施,可以节省成本投入。

(四)保花保果技术

槟榔具有雌花比例较低,且雌雄花相遇期较短的特性,这不利于槟榔的授粉和座果。槟榔保花保果技术就是在槟榔的开花期和坐果期采取调控技术措施,提高座果率,从而达到槟榔高产的目的。

(五)槟榔病虫害预警机制

海南的自然气候比较容易滋生病虫害,在病虫害还未形成破坏之前进行预防与控制,成本投入及造成的损失要比发生之后小得多,因此,建立槟榔病虫害预警系统,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降低损失。基于对各区域各槟榔园的生长数据监测,重点监测槟榔园常见病虫害类型的发生数据,实时更新病虫害疫情数据,并作出虫害危害程度诊断,危害程度达到警戒线的,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

(六)技术培训

槟榔产业服务平台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热作技术力量,联合热科院椰子所、品资所、环植所、海大、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成立槟榔种植技术小组,围绕槟榔营养、田间管理、槟榔增产提质等领域,建立研究监测点、实验园和示范园,开展槟榔种源研究、槟榔生物学特性及生长规律、测土配方施肥、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槟榔园综合管理、提高槟榔产量、提升槟榔果品质等专项课题研究,技术人员扎根田间地头,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注重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为槟榔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和槟榔园综合管理方案,通过现场观摩会、技术操作示范、理论讲解、资料发放等各种形式为农户提供成体系的种植技术培训,努力推动槟榔种植管理模式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

 
(责任编辑:多元槟榔)